3月30日,合肥以一场全球瞩目的产业盛会,向世界宣告其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野心”。
在这场汇聚院士、头部企业、国际人才的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合肥不仅亮出了“百亿基金+精准政策”的组合拳,更首次系统性展现了从核心部件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生态。
从会场的互动展区到政策发布厅,手持鸡蛋的灵巧手机器人、载重百公斤的六足“钢铁侠”、能调咖啡的“数字咖啡师”,无不昭示着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
这座曾以家电、新能源汽车闻名的城市,正试图用“政策—生态—技术—国际化”的结构性突破,改写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
政策精准发力:破解痛点,构建产业“加速器”
今日,合肥市以一场重磅政策发布拉开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的序幕: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每年提供1亿元专项补贴。
这一系列举措直指行业核心痛点——技术迭代的高昂试错成本与供应链效率瓶颈。
“合肥市支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重大政策举措”起草团队负责人、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 (简称“国先中心”)智能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坦言:“最初版本是‘通用模板’,但调研后发现企业真正需要的是降低试错门槛。”
例如,初创企业常因开模成本高、周期长而研发受阻,合肥为此改造瑶海区老厂房为“机器人健身房”,嫁接新能源汽车的电机、传感器技术,并搭建24小时精加工服务平台,让企业“足不出市”完成核心环节。
合肥市副市长王海霞提出的“6128”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目标:一年内开放60家整车配套企业供应链目录,为100家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支持,打通科大讯飞等两大多模态技术平台,推动教育、医疗等8大场景落地。
生态协同织网:从“单兵突进”到“军团作战”
“合肥不盲目追求整机企业,而是编织一张覆盖核心部组件的生态网。”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苏州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介绍,合肥已形成“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全链条布局,芜湖、蚌埠等地市的配套能力强化了区域协同。
大会签约的65亿元项目中,1/3为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企业,其余则是科大讯飞等场景服务商。
“车机人协同计划”成为跨界融合的典型:合肥将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延伸至机器人领域,覆盖160家核心厂商。
今年1月,联想集团联宝科技全球最大智能计算设备制造基地的晨星足式机器人系列在合肥下线,意味着联想集团在自有制造基地实现自研机器人制造,正式迈入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更标志着本地智能制造能力跃升。
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由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等十余家企业组建,通过联合研发与人才培养加速产业集群成型。
合肥宇翼科技副董事长杨永涛表示:“合肥的科技土壤和政府支持,让我们快速落地警用四足机器狗,并开发文旅导览机器人,未来,我们想在这里打造产销研应用场景的总部,推动智能机器人的生态应用。”
在大会展区,宇翼科技的机器人B2以强悍性能吸引目光——它能攀爬楼梯、扛运重物,搭载多模态传感器实时回传巡检数据,已在合肥火车站试点执勤。
而联想集团的晨星足式机器人IS以六足设计突破地形限制,载重100公斤,足迹从北京胡同延伸到南极科考站,二次开发后还可用于教育互动。“它不仅是工具,更是未来生活的‘伙伴’。”现场观众感叹。
技术场景共生:算力支撑与多模态突破
合肥计划三年内整合5万P城市公共算力(国产化率超60%),并通过省市叠加补贴降低中小企业算力成本,为机器人训练提供“超级大脑”。
孙立宁强调:“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在于功能,而非形态。合肥的AI产业基础为场景与技术的结合提供了沃土。”
在技术落地的探索中,灵博机器人的灵巧手展现了工业级柔性操作能力——它精准持握鸡蛋、易拉罐,甚至能“握握手、比个‘耶’”,解决精密制造中的抓取难题。
一旁的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则将机械臂与无人车结合,70秒完成一杯现磨咖啡,直送写字楼工位。“过去机器人只能做固定动作,现在它们开始‘理解’真实需求。”工程师解释道。
在功能性应用之上,技术突破更延伸至情感交互领域。展区内的多模态交互表情头能精准识别人类表情并实时模拟,对“笑”与“哭”做出细腻反馈,未来将用于人形机器人面部塑造。
阿拉丁智能的AI心理健康咨询机器人大U则搭载自研心理健康大模型,一句“我今天不开心”,大U便能给予安慰,其“好友”问诊导诊机器人已在北京、山东的医院落地。
中国科大博士生Naqi(巴基斯坦籍)参与研发的大U项目,正探索AI与心理健康的深度结合:“机器人不应只有‘智商’,更需‘情商’。”
中国科大博士生Naqi体验联想晨星足式机器人IS
国际化引力:人才汇聚与全球标准话语权
合肥的机器人生态吸引了全球顶尖人才。孟加拉国籍留学生MD AYNUL ISLAM在导师建议下参会后表示:“合肥的产业链从研发到应用一应俱全,我计划毕业后留在这里。”
为强化全球竞争力,合肥成立智能机器人专家指导委员会,汇聚刘宏院士、张建伟院士等权威专家,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与产业论坛。委员会通过“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机制,推动“链主企业+科创平台+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给每位专家的邀请函上,诚挚地写着委员会的目标:“委员会将通过主导发起国家级行业论坛、标准制定峰会、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提升合肥市智能机器人影响力,推动国内外智能机器人领域交流合作。”
由此来看,合肥的野心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构建全球话语权。通过“心谷联动”机制整合国先中心与科大硅谷资源,这里正成为技术标准与产业生态的“输出者”。
在政策赋能下,合肥正成为国际人才的“强磁场”。中国科大博士生Naqi(巴基斯坦籍)参与研发的AI心理健康咨询机器人大U项目,正是技术与人文结合的典型案例。
“大U,跳个舞吧!”展区内,孩子们围着心理健康机器人嬉笑;咖啡机器人前白领排队扫码,70秒后一杯拉花拿铁递到手边;灵巧手展示区,工程师用语音指令让机器人将一枚生鸡蛋稳稳放入托盘,引发阵阵惊叹。
“过去觉得机器人离生活很远,现在它们成了‘同事’‘医生’甚至‘朋友’。”一名参观者感慨。
院士预测,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合肥将在人形机器人、多模态交互等前沿领域形成突破,并且有望在在3-5的时间里成为智能机器人行业里的领军者。此间,正是合肥“三年内整合5万P算力+60%国产化率”的目标,将进一步夯实技术底座。
加速奔跑,当资本、政策与人才形成闭环,合肥的机器人产业将不仅是中国的标杆,更可能成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
今日,合肥智能机器人大会,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产业跃迁路径:政策精准“输血”破解企业痛点,生态协同“织网”补全产业链条,技术场景共生推动商业化落地,国际化引力汇聚全球资源。
面向未来,这场大会不仅是合肥的“宣言”,更是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创新”迈向“系统性突破”的缩影。从新能源汽车到智能机器人,合肥的目标从不是短期热度,而是成为创新技术的“全球战场”。
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智能机器人产值突破500亿元,企业数量激增83%,印证了这座城市的产业爆发力。
而“心谷联动”(国先中心与科大硅谷协同)机制的首次落地,更被视为体制机制改革的破局之举——前者汇聚央企、高校尖端资源,后者催化创新成果转化,二者合力打破“实验室到市场”的壁垒。
正如行业观察者所言:“合肥正在定义一种新范式:用系统思维替代单点突破,用生态优势对抗零和竞争。”
未来,这座城市或许将用一场更宏大的实验证明:当政策、资本、技术与全球化视野深度咬合,一座内陆省会也能站上世界产业变革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