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多点开花:“人工智能+”方兴未艾
最新动态
多点开花:“人工智能+”方兴未艾
2025-03-102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自春节后DeepSeek走红以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类创新频频涌现。从消费端到产业端,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记者也在一线进行了调研,一起来看↓↓
这两天,一款由中国团队开发、名为Manus的AI智能体,还在内测阶段就迅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新热点。它能像一位个人助理一样,综合运用多个大模型来拆分完成任务,在业内测评中的表现已超国际同类头部产品。
总台央视记者 宁坤:我们看到比如要从10几份简历中筛选出合适人选,这一智能体会先将打包的文件解压缩,逐页浏览每份简历;记录下重要信息之后,最后给出推荐建议。
如今,AI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各类好玩又好用的AI应用,为多领域打开想象空间。普通人也能几分钟内生成影视级的特效视频,外贸商家录下口型声音就变身多语种达人;智能人形机器人集体走上新能源汽车产线,AI机器狗远赴南极帮科考队搬运重物……
湖南湘潭:大模型成“老师傅” 智慧钢厂“一键炼钢”有望成真
而在遥远的南极,连科考船用到的部分钢板,背后也有AI助力。在这些钢板的产地湖南湘潭,工厂内多个智能化项目已常态运行:天车自动调度、轧钢自动旋转、棒材AI质检(对应画面),近年来都逐步落地。现在,这里正研究利用业界首个钢铁大模型,来改造生产中最为核心的一大环节——精炼。
总台央视记者 宁坤:在我身后就是一炉正在精炼当中的钢水,此刻炉中的温度要高达1500(摄氏)度之上。在这样一个10米远的位置,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高温的炙热。此刻炉中各类元素在高温下快速反应后,这炉钢水也将变得更加纯净。
监控屏幕前,工程师罗龙建全神贯注。他告诉记者,一炉钢水精炼需要约30到60分钟;过程中,“一助手”这一岗位极为关键,需要紧盯炉内的温度和成分变化,来实时计算和调整加料多少、以及送电时长,操作要求如同“大厨”对做饭“火候”的把握。有时短短两三分钟内,炉内情况都会有很大差异,而这直接决定了炼钢质量。
湘钢宽厚板厂精炼车间副主任工程师 罗龙建:精炼过程比较依靠我们岗位操作人员经验,要完全成熟做一个合格的“一助手”的话,起码需要2到3年。比如一些老师傅的话,可以预判出我们实际的钢水温度大概是多少,而且温度偏差的话基本不会超过5(摄氏)度。某一个时间点我要做什么操作,他们就会提前预判。
如今,经过孵化训练的预测模型正在逐步掌握“老师傅”的这项技能。
总台央视记者 宁坤:在这样一个大屏幕上,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看到大模型是如何应用到钢铁的精炼环节中的。首先它会将此刻精炼的这炉钢水的温度等信息实时采集过来,然后模型就可以预测出在当下这样一个环节,我们需要怎样的加料和操作。
湘钢宽厚板厂精炼车间副主任工程师 罗龙建:现阶段来给我们相当于一个指导,或者甚至到后面它自动来调整合金的加入。相当于把人的能力这块差别带来的影响消除到最低,质量、稳定性就会提高。
精炼有了“AI大脑”,视觉大模型也当起“火眼金睛”。另一车间内,160个大型C型钩上挂着一卷卷刚生产出来的线材,每卷重量可达约2.3吨,温度最高时能达到700摄氏度。在这样的一线,巡检员肖兵兵已工作近17年。他说,以往操作工需要在现场来回穿梭,盯着钩子上的编号抄下每一卷钢材的信息,如同在高温、高危的环境下跑“马拉松”。对应品类一旦记错,必须停机检查,会影响后续工序和整体效率。
湘钢精品高速线材轧钢车间巡检员 肖兵兵:(以前)累就是来回跑,起码一天几百盘。不同的规格、不同的批号炉号,就容易搞混,出错率比较高。(现在)每一个钩子上面都有一个识别的数字、识别的二维的一个牌子,然后靠这个(大模型)机器识别、摄像头自动识别。(还有)机器人就靠着这个信息自动识别,然后自动打牌、自动挂牌。
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厂内已有32个场景与大模型结合。这几年来,智能化使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而产品的产量、质量在持续提升。近5年来,他们已累计投资超8亿元用于智慧工厂建设,生产效率提高近20%,带动年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湘钢设备工程部部长 郭理宏:实际上很多传统行业已经遇到了一种技术上的瓶颈。人工智能的出现,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向上突破更好、更高质量的一个新的路径。我们准备在2025年推行至少100个左右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华为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总裁 尤鹏:像煤矿、钢铁、冶炼、化工、轮胎,这样的一些主要是生产制造行业企业应用大模型的技术,我们深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生产流程里面。(未来)低成本的基础模型,还有我们国产化的算力(叠加起来),2025年一定是AI应用到行业爆发的一年。
山东济南:服务器产线满负荷生产 “算力工厂”与时间赛跑
对外赋能的同时,人工智能产业自身也飞速成长壮大。算力产业,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总台央视记者 宁坤:我现在是来到了位于山东济南的一家服务器生产工厂,可以看到光是在我右手边这样一长排,就有数百台各类的算力服务器正在进行出厂前的测试。随着今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速,现在这里生产的AI智算服务器也是越来越多。
浪潮信息生产部副总经理 马志强:连上线以后的话,再按一下开关机键,(服务器)它就可以跑起来了……
马志强告诉记者,过去一年他们基本都是满负荷生产,厂内改造扩充了许多新的服务器测试位。而在今年DeepSeek走红后,又突然来了不少新的订单需求。
浪潮信息生产部副总经理 马志强:(客户)比如说是增加了很多这种推理性的服务器。我们AI服务器的订单量一直在增长,呈倍数级的一个增长。最快的话,(产品)5到7天就可以交给客户。
智能化,是帮助马志强他们保障生产速度的关键。半年多前新投用的24米高的智能化立体库,现在就派上了大用场。
浪潮信息生产部副总经理 马志强:这个世界的问题,58种智能化的算法,然后有200多种自动化的设备,使我们整体的备料效率提升了4倍以上。最快的话可以3分钟就能把我们的物料从仓库送到我们的智能工厂。
在距离工厂不到1公里处,新生产的服务器也被用在一座今年新启用的智算数据中心里。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算力工厂”:10兆瓦的规模,每年可满足150万台服务器的测试需求;此外,还能帮大模型、金融、气象等行业快速实现AI算力部署。
总台央视记者 宁坤:在这样一个“算力工厂”的通道内,左右两侧分别是风冷和液冷不同类型服务器的机房,但是你能想象吗?这里实际上是由119个预制化的集装箱,像搭积木一样拼接堆叠后快速建成的。
浪潮信息数据中心产品线市场总监 周相峰:这个世界的问题,传统数据中心的话大概建成的话需要18个月左右,而我们只需要4个月。数据中心建成得越快,我的算力服务器早一点先上架带来的收益是要高很多的。光我们从发布到现在,(接到这样)“算力工厂”的需求就有十几个。在AI的层面上,大家都在抢时间。 
记者观察:“人工智能+”激活千行百业 追“智”方能致远
总台央视记者 宁坤:我在一线走访的最深切感受,就是AI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业内人士告诉我,曾经他们需要为AI去找应用场景,而今年已变成各行各业主动找上门来用AI。我们也看到,今年,“人工智能+”行动第二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在走访中我也深切感受到,随着开源、低成本的国产大模型出现,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近6000亿元,并且仍在快速增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这也让业内普遍看好端侧AI应用的前景,今年有望成为爆发的一年。
而这两天在与代表委员的交流中,我还发现,人工智能也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思考。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到,要重视防范AI的使用风险,比如AI换脸、变声带来的现实风险。大家也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未来,如何积极稳妥用好AI、平衡好AI发展的创新潜力与社会风险,成为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来源:央视财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